沈阳工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启动美育浸润行动,自2020年9月启动以来四年间,师生支教团队深入法库县卧牛石乡中心小学与包家屯小学,依托专业优势实施多项美育服务。累计投入万余元,130人次师生参与,授课、指导近400学时,秉承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发展主线,用传统文化点亮孩子们的艺术梦想。
2024年9月,以工艺美术专业21级的纪梦瑶、高芳、王悦以及表演专业的赵阳、唐伊飞为代表的多名同学,带着对美育事业的热爱与对传统文化的敬仰,踏上了前往法库县卧牛石中心小学与包家屯中心小学的支教之路。
支教老师们结合美育政策,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绘画教学,通过生动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并创作相关作品。最终形成了作品汇报展,这一举措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艺术审美和文化自信,还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们在创作中不仅掌握了绘画技巧,更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实现了美育政策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成果显著。





支教老师们通过精心设计的剪纸课程,不仅亲自示范基础技法,耐心指导学生从简单纹样到复杂图案的创作,还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将个人想法融入作品中,学生们发挥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将一张张平平无奇的彩纸剪裁成栩栩如生的礼盒、花束、手环。这一系列教学行为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学生们在剪纸过程中展现出的想象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更是成为了课程的一大亮点。最终,学生们创作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意和个性的剪纸作品,成果丰硕,充分展示了剪纸课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泥塑课上,支教老师们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引领学生掌握泥塑基本技巧,激发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学生们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一个个充斥着可爱灵动气息的小物件诞生。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对三维空间的理解和艺术审美。最终,学生们创作出各具特色的泥塑作品,不仅展示了个人才华,也体现了泥塑课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显著成果。




支教老师首先向学生展示几幅经典的绘画作品,引导他们观察色彩搭配、线条运用和构图技巧。随后,老师亲自在黑板上示范,一边画一边详细讲解每一步骤的要点和注意事项。接着,老师鼓励学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自由发挥。在学生绘画的过程中,老师巡回指导,耐心纠正学生的握笔姿势、线条流畅度和色彩搭配,还不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最后,老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成长。老师通过耐心指导,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大胆尝试不同的色彩和线条,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绘画技巧。最后,黑板上呈现出一幅幅色彩斑斓、充满童趣的作品,不仅美化了教室环境,还让学生们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这一教学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还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乐动心灵,舞韵织梦
同时沈阳工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表演专业的支教老师步入了卧牛石中心小学,开始了音乐和舞蹈的教学课程。
1.“音符飞扬”传统音乐
在音乐课堂上,支教老师们依据美育政策,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合唱、乐器演奏和音乐欣赏等,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和潜能。这些教学行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还促进了他们情感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发展。通过音乐学习,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更在心灵上得到了美的熏陶和滋养,体现了美育政策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方面的显著成果。


支教老师积极响应美育政策,通过生动的舞蹈教学,不仅传授舞蹈技巧,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和身体协调性。课堂上,老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舞蹈兴趣,让他们在舞动中感受美的力量。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还促进了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成果显著。美育政策在舞蹈教学中的深入实践,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才能奠定了坚实基础。




沈阳工学院美育浸润行动不仅是一次教育帮扶的实践活动,更是一次传统文化与现代美育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生动写照。四年多的时间里,沈阳工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师生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美育的真谛与价值。他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美育之花将在更多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我们一起期待沈阳工学院美育浸润行动的未来更加美好!
撰写/纪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