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第一工作室简介
风景园林第一工作室隶属于艺术与传媒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前身是风景园林工作坊,2015年6月正式成立。专业一级学科为风景园林学,本科,学制四年,2013年开始招生,目前在校生177人。2019年,扩大招生,面向天津、河北、内蒙古、黑龙江、辽宁、浙江、河南、广西、四川等9省市地区招收理工、文史科共75人,每届会形成3个班级。
一、 培养目标
工作室秉承专业培养目标,在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基础上,厚基础、重质量,以设计竞赛、校企合作项目为依托,深入开展项目教学并建构工程化教学体系,强调设计思维、实践能力以及设计表现能力的综合运用,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设计思维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二、 工作室特色
1、 学习方向
工作室以专业背景为依托,以城市开放空间规划设计为主要研究方向,致力于重塑自然、人文风景之美,致力于城市人居环境的更新与重塑。主要定位于人居环境空间的规划与设计,包含居住环境、公共开放活动空间(城市街区、广场、公园等)、办公空间环境等方面内容,关注生态环境建设和文化价值,关注自然、人文风景之美,关注风景园林中精神意境的延续,重点研究城市开放空间的更新与重塑、建设更具城市独特活力的景观文化。
2、 教学特色
风景园林第一工作室关注行业人才需求,适应区域经济文化建设需要,注重人才基础、实践应用的培养,以预期学习产出为中心组织、实施和评价教育,采取项目引入、任务驱动、竞赛实践、教研相长等方式,展开开放性、互动性、体验性和研讨性的授课方式,持续更新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评价的教学模式,教学中增加认知、感知、体验及理解内容,深入培养学生认识和理解层面上的能力。
三、 师资力量
风景园林第一工作室共有专职教师4名,其中博士1人、硕士3人,2人有海外学习经历,2人具有双师资格、有企业实际经验。
1、 工作室负责人——安琳莉
1981.4。九三学社社员,工作室负责人。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博士。主持承担省教改立项1项、校教改立项2项、市社科联项目1项,指导学生多次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街区景观研究。

2、 专业负责人——王宇
1983.5,中共党员,风景园林专业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曾赴英国西英格兰大学交流,曾获“抚顺市优秀教师”、“辽宁省计算机设计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并参与多项立项,主编及参与编写《园林景观设计手绘快速表现》等教材5部,参与多项设计项目,负责沈抚新城同城一品居住区景观设计等项目。

3、 专业教师——黎铠鸣
1988.10,中共党员,硕士。毕业于沈阳建筑大学,讲师,中级工程师。曾就职于隶属于城建局下属事业单位——沈阳市园林规划设计院。多次参与沈阳市景观设计项目:沈阳秀湖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蒲河上游环境整治工程设计、东北大学南湖校区景观设计等。

4、 专业教师——秦佳文
1993.10,硕士。毕业于沈阳建筑大学,曾赴日本熊本大学公费学术交流。曾参与公园、道路、乡村改造等实际项目,主持沈阳市社科联项目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地域文化研究。

四、 学习体验
1、 开放式教学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以“情景创设—自主选题—团队实践—评价反馈—实践修正”为主线,建设“开放式”课程操作体系,促进学生、教师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创新能力能力培育上的完整性、灵活性。通过不同教师或教师团队或跨专业的合作和交流,引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的提高。

图为学生组建“意?象”手绘创新团队开发的系列校园文化创意产品
2、 竞赛实践带动课业综合提高
风景园林第一工作室将竞赛融入课程实践训练环节,通过竞赛任务驱动,带入重点知识内容,令学生在行业竞赛中锻炼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和提升,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竞争力。

图为学生参加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一等奖作品

图为学生参加园冶杯国际竞赛荣誉奖作品
3、 校企合作带入行业前沿
以增进学生实际经验、正视设计技术的规范要求、积累丰富的行业经验,工作室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定期聘请企业导师开设讲座、沙龙活动,开展引入项目、派实习生进企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正确认知行业前沿趋势内容、提升自我认知力、建立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以及提高学习力。

图为学生参与公司项目完成作品

图为企业导师讲座沙龙活动现场
4、 师生携手共历美好时光
风景园林第一工作室是一个丰富的教学平台,教师团队基于诚恳育人的原则,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发现每位同学的闪光点,课堂、课下承担教、育的任务,帮助学生开拓视野、融入大学生活,完成全方面的培养任务。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理而不说。”——风景园林第一工作室作为你大学里的出发点,作为团队,我们一起发现美、创造美,风景在人间,未来在路上。
(撰稿:王宇;审稿:李志港;发稿:李小芹)